觉得教育不好,你可以去当老师,觉得国家不好,你可以去当公务员。这种逻辑对不对?

作者:nell nel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2508502/answer/1109670842

先分清楚两个概念:「抱怨」和「批评」。

“这电影真难看,嗷嗷嗷嗷!” ——这叫抱怨(whine or complain)

“这里情节有一处硬伤,角色的塑造不太符合故事的发展,配乐和布光情绪太饱和,也许淡化一下效果更好。” —— 这叫批评(criticize or critique)

生活中绝大多数是前一种人。抱怨是最廉价的一种意见,如果也可以叫做意见的话。是不带任何成本、无需承担任何代价、却能带来毁灭性后果的一种表达。


抱怨也分两种。其中有微妙的差别,看英文比较清楚。一种是complain,另一种是whine

先说whine,再说complain。

英文语境下和中文的“抱怨”最为相近的词,其实不是“complain”,而是“whine”。Complain当然也是抱怨,但它同时强调行动和后果,所以“投诉”的英文其实就是complain。但“whine”不一样。Whine指的是婴幼儿在面对不符合预期的情况下发出的一长串的单音节没有任何意义的哭叫Whine不涉及具体的行动,也不指向具体的目的,它只是一种单纯的情绪的发泄

所以当一个小孩开始进入到whining的状态,你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再帮ta把衣服穿好,把积木搭好,没用。一旦进入whining的情绪,一个可怕的结果就出现了—— ta不再因为客观条件的改变而能改变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最初的动机被抛至脑后,最初的目的得到满足也不能阻挡情绪的爆发了。

简单的说,Whining就是一种情绪的惯性,为了发泄而发泄。是抱怨里最差劲的一种。

为什么小孩最容易Whine?那是因为他们在心理、智识、和能力上都还没发育好。他们无法确认问题所在,不知道如何言说,也无法区分情绪和事实。衣服穿不好,却不知道为什么穿不好,也不知道怎么能穿好,继而把穿不好的沮丧情绪等同于穿不好这件事本身。

注意,这个“等同”或“置换”在产生whining中至关重要。因为婴幼儿无法很好的分辨情绪与事实,ta会把事实置换为情绪借着情绪的发泄让自己相信现实中的困难得到了解决

在一个小孩子的意识中,情绪发泄完了,就等同于事实改变了,即便事实并没有真的改变,ta也不在乎了。

所以为什么whining是最差劲的一种抱怨?因为这种情绪替代事实的特性决定了它常常是罔顾事实、闭目塞听、先入为主、不受安慰。

你很难安慰到一个whining的人。

现实太糟糕了。ta哭。

你看现实其实没那么糟糕。ta继续哭。

你看现在现实不是在慢慢变好了吗?ta照样哭。

Whining不依赖于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而是依赖于最初被冒犯的情绪感受。而情绪一旦触发,就很难停止。Whining唯一的结果就是发泄了愤怒与仇恨。因为抱怨者与所抱怨的客体在最初的碰撞之后就失去了联系。所以他们其实并不在意真相。甚至不在意结果。因此,whining的人从不付诸行动。甚至,当真相和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起来的时候,他们还会更加气愤,因为最初的情绪是建立在负面的预判上,结果竟非如此,心中岂不更加悲愤交加?

所以对这种人,就可以说,“Stop whining。请你自己去当一下老师” “去当一下公务员”才好。请不要误会,这不是嘲讽讥笑,也不是要辩个输赢。而是,去体验一下现实、经历一下人生,是尽快帮助他们脱离婴幼儿状态、进入到成年人阶段的唯一办法。


再说另一种抱怨。

Complain和whine不太一样。

如果说Whining是为了发泄而发泄,那么Complain则是为了改变而发泄。与这两者都不同的是批评(criticize or critique),批评是为了改变而尽量【克制】发泄

菜做咸了。

一人说:又做咸了,每次都咸,永远都改不了,总是这么笨。

另一人说:今天做了这么多菜,很费心吧,这道菜看起来又复杂,工序又繁琐,需要切丝又要切块,要先焯水,还要过油炸,吃起来口感很好,火候也合适,只是味道略咸,应该是放了酱油又放了盐的缘故,下次只放一样试试看呢?(for argument’s sake,不要在意说话的细节)

—— 感觉是不是不一样?

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说话的人有没有爱。不是说话的人有没有技巧,脾气好不好,性格是不是温柔。这些说白了其实也是基于爱。没有爱,有技巧也不给你用,脾气好也可以对你摆臭脸,温柔的一面给ta也不给你。

第一个人抱怨菜咸了的时候,心中是没有爱的。ta希望改变菜咸了这件事没错,也指出了具体的问题没错,所以这不是在无意义的whining。但ta的问题不在于ta批评“菜咸了”这件事,而在于“” “每次” “永远” “总是笨”。在于他失去了耐心,忍无可忍,不再相信;在于ta的失望、愤怒、厌恶、和放弃;在于对他人或者事的绝对否定。

第二个人,虽然啰嗦,但却是一个对对方有爱的人。ta看到对方犯错,会花时间考察事情的全貌,会尽可能周全的考量。会在发现错误的同时也发现好的一面(抱怨的人极难发现好的一面)。ta会体谅对方的难处,会主动为对方辩护,从有益于对方的角度进行诠释。在对方犯错的时候,ta常怀盼望,常怀相信,常怀包容与耐心。

在这两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正是抱怨的伦理批评的伦理的不同。

抱怨的伦理是基于定罪的判断;而批评的伦理则是基于爱的判断。

所以抱怨常叫人心灰意冷,抱怨的人让人想死。

因为罪已经定了,你不死谁死?这个定罪的态度和立场足以摧毁一切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社会运作。这是因为定罪的动力学机制就不是为了带来改善和发展,而是要带来毁灭。一个被定罪了的人和事,是再没有可以改变和转圜的余地了,被钉在十字架上,Go Die吧!

这就是为什么和总是抱怨的人相处,我们会感到绝望的原因。让人厌世的还不仅仅是因为批评的话,而是因为那些话背后的铁口直断的决绝和泛善可陈的悲观

如果说对于只会whining的巨婴来说,“去当老师”或“去当公务员”还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巨婴状态。那么对于以定罪为伦理的complainer来说,能帮他们的只能是世界的客观规律了。

在人际关系的领域,常常抱怨的人自然会被判社交死刑,众叛亲离。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也应该承担别人的定罪。在社会的层面上,抱怨也会自然而然把ta前进的道路堵死,ta对世界所下的定论随时会被时间证明是错的,ta的不容置疑的悲观会让ta错失无数的先机,而抱怨所产生的巨大时间和精神的成本也最终会把ta的人生拖垮。


基于定罪的抱怨让人死,而基于爱的批评却是让人活。

这里的批评采取的是critique的动词形式,它和criticize不同的是,后者偏向于找出对方的错误,而前者是建立在全盘的了解之上所给的评估和建议。Critique是作为手段、而非目的,不预先假设错误、并以对方的益处和福利为目的评判方式。最常用于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领域。

Critique的底色必须是爱

若没有对艺术、文学等批评对象的热爱和热忱,是进行不了真正的critique的。你爱ta、并深切的盼望ta化茧成蝶的那一刻,愿意助其一臂之力,借ta一点东风,好让ta飞入云霄,这是critique的动机和初心。

以此为动机的批评,不会让人觉得心灰意冷,反而觉得心头是暖的,并且心存感激。不会让人觉得绝望,反而会让人常常盼望。

所以,如果你觉得教育不好,不必去当老师;觉得国家不好,也不必去当公务员。你可以批评,只要搞清楚并且确定一点就可以了:当你批评一个对象的时候,你是怀着对ta的爱还是恨呢?

你如果恨ta,你的批评就是有毒的。不是为了ta的好处,而是为了毁灭ta,你是借着批评的外衣来进行攻击和操纵,这实际上是一种抱怨。即便再引经据典、文辞优美,也对人有害无益。甚至越是“优美”、越是“有理有据”,害处就越大。回想你父母定你罪的时候,是不是他们越讲越有理,你就越来越绝望?

只有爱着的,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也只有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才是一个真正的批评者

ta不会轻易的为一个人定罪,也不会以静止和绝对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非人之物,比如一个事件、一种体制、一类行为。以定罪为出发点的评判,会牵强附会的制造联系,来满足先入为主的观点。这样的评判必然会充满偏见和漏洞。这是由定罪本身就是带来封闭和限制的姿态决定的。

而从爱出发的人会尽可能的详尽的考察自然和社会的讯号、把握时间和历史的脉动、理解所发生之事的含义、并不停的修正对所观察之人事物的理解和判断。ta常怀开放与盼望的心。批评应该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和盼望之上的,而不是任由情绪发泄的whining、或以定罪为目的的complaining。

这样的批评者,谁得到了,谁就是有福的。人得到了,是人之幸,一个国家或体制可以得到,那就是这个国家和体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