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总是花费巨资把基础设施修到贫困山区,而不是让村民从大山深处搬出来,同时保护山区的原始森林?

去了贵州一趟,发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山窝窝里都住了人,然后这些村民砍伐山上植被种田。与其花那么多钱把公路和电网修到每个村,为什么不直接让这些村民搬家到城镇里呢?这样还可以退耕还林,保护环境。

政府在宣传政绩的时候总是提到什么“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通宽带”,但是很多村的自然条件明明不适合居住,应该把这些土地归还给大自然才对。我国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严重,许多偏远山区因为有人类活动,把野生动物都赶走了,导致了生态的进一步破坏。这些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居民很多可能是因为古代躲避战乱才搬过来的,现在国家安定和平,应该把他们迁回更加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地方才对啊。

#桃李满天下#

你们觉得中国对长期未来的设想是什么?

是“仅仅只有六亿人口居住在被近乎原始旷野包围着的极端发达的大城市群”那样吗?

根本不是。

我们是信奉“自然改造”逻辑的。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中国在历史传统上就把“国土建设”视为“治理”的正位本分之一。

我们有一个理所当然的理想,就是要把所有的资源都充分的运用起来,让所有的要素都循环流动起来。

我们没有“保存自然原始风貌”这种想法,只有“避免破坏性滥用、消耗”这种实用主义思路。我们要保护生态,是为了避免在找到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办法之前把好东西糟蹋了,而绝不是如同某些人想的那样,要把尽可能多的地方划成人类禁区,“归还自然”。

我们对那种“人类是地球之癌,要尽可能限制人类对自然的侵占”的“环保”理念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虽然没有宣之于口,但我们很自然的就会以“在极端发达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三四十亿中国人与自然达成和谐共存”为默认愿景。

说直白点,迟早有一天新疆、蒙古、青海那些现在看似荒漠的地带都会涌现大量的生态绿洲,成为人口中心。甚至近海都会出现海上浮岛城市。

更不必提大量的山区会因为低空交通物流手段和能源工业的成熟得到比现在有力得多的开发,规划出大量宜居地带。

虽然这可还要一两百年,但三四十亿这个数字,恐怕估得还少了呢。

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往哪怕人烟最稀少的地方修建公路通水通电通网,因为这些地方既然在没水没电没网没路的条件下都可以维持人类生存,那么说明它们有足够的开发价值,在通水通电通网通路之后可以进一步开发。

我们其实最后肯定是要给每一个山峰、每一个湖泊、每一个丘陵都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的,甚至是那些现在还没人住、甚至连动物都没几头的地方都一样。

这么说吧,我们期待的效果,恐怕是即使最偏远的地区,也能在10公里以内找到路、电、水。网则是无盲区覆盖的。

基本上杜绝“荒原”这个概念。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开任何倒车?尤其是对已经都有人定居的地方还要撤出基础设施?

这是于理不通的。

转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86382/answer/8168604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