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董明珠30年未休过假?

#从不休假#

人对金钱的概念大概会在20-30岁被固定。

这个时候你觉得很贵的东西,即使你将来收入大幅提高,你一辈子都会觉得“这东西不便宜”。

因为在那个阶段,你是汗滴禾下土,拿血汗换到的这件东西。

如果你入行起薪不高,吃一份牛排就要自动的在脑子里算出“这得我工作多少小时”,买一平米房子就要想“这得我做几个月”,你就会深刻的体会到这份代价有多昂贵。

因为这时的价格单位不是货币,而是你的劳动时间,是你的血汗。

这跟休不休息有什么关系?

关系就在于你将来年入百万了,你就会自动的折算——“我出去玩一天什么也不干,等于损失三千多块,等于我当年一个月的房租,等于三十顿大餐,等于那个我没舍得买的显卡,等于我没舍得去的那次旅游”。

收入越高,“休假”的心理压力就会越大。

反过来,如果没休,那就等于又多了三千多。

三千多人民币啊,可以换多少东西?

这份获得感本身就会带来很大的愉悦和激励,足以替代由休息带来的动力。

如果并没有达成“收入大涨”这个局面,而是常年按部就班的缓慢增长甚至不增长,休息的亏损感和不休息的获得感就会小很多。

比较这两种获得动力的模式:

一种是常规的劳累了,靠休息恢复,恢复之后再次耗竭,然后再休息。

另一种则是付出劳动产生资产,因为资产的复合叠加效应,使得单位劳动收益不断上升,以至于不断的催生努力的热情。这个循环里,纯静卧的那种休息会被挤压到极小,绝大部分精力都是来自不断自激的热情。

这两个模式,前者会越做越消极,因为盈余总被视为休息的充分理由——暂时不愁钱了,还不喘口气享受一下?

而后者越做越积极,因为盈余反而被视为不该休息的理由——休息一下就会损失这么多钱,想想都肉疼。每分钟都有钱涌入账户,可以拿着大把的钱让各种自己不喜欢、不愿意的局面扭转成自己喜欢和愿意的样子。甚至,这份礼遇都不需要你真的把钱花出去,而是你的身价、你的名号所到,所有人自然肃立敬对,拿出最好的态度、最好的结果来给你。

这个感觉,哪里是“休息”可以给的?

路子走得对,加上一定的运气,你会越努力反而越有力。

力量不是靠休息恢复的,而是靠正确的、有资产性成果的努力循环激发出来的。

越无力的人,越休息越无力休息。

越努力的人,越努力越有力可努。

There, another poetic irony.

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人一定要面向资产工作,绝不能面向休息工作。

前者越做越有激情,没有上限可言;后者越做越萎靡,最后总是指向抑郁。

转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2573085/answer/45180622079